close
如果「我降價,對方不降價」就能讓自己在市場上攻城掠地,是最有利的情況,那麼即使雙方協議不降價,也往往很難避免一方偷跑,先降價搶客人,終至削價競爭,兩敗俱傷。

整理‧撰文 / 黃又怡yoy0105@managertoday.com.tw
審訂 / 梁孟玉博士(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助研究員)


甲商場標榜「天天最便宜」,乙商場就打出「買貴退差價」;甲商場不甘示弱,再打出更便宜的「破盤價」,乙商場豈能坐視,立即祭出「史上最低,全面出清」……


血淋淋的價格殺戮戰,在許多產業裡司空見慣,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僅由少數幾家大廠決定價格的航空業及汽車業,或是通路業者的捉對廝殺,好比燦坤對上全國電子、中油卯上台塑、家樂福火拼大潤發等等,都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裡真實上演。


難道他們不知道競相殺價的結果,會導致彼此的利潤都變薄嗎?果真如此,那為何業者之間的競價促銷總是無法避免?


合作最有利,卻無法合作

其實,這就是賽局理論中典型的「囚犯困境」(Prisoner’s Dilemma)。比方說,兩家主導市場的油品公司明明可以採取合作策略,雙方都把油價訂得很高,讓彼此都有不錯的獲利;然而,偏偏兩家公司卻都選擇不合作策略,採取削價競爭的策略,雙方拼得你死我活,把彼此的利潤削薄了,陷入相對較差的囚犯困境結果(如【附錄】)。


眼看價格戰很有可能使得「雙贏」變成「雙輸」,為什麼還要發起?答案是彼此之間存在著「利益衝突」。雖然雙方協議都不降價,可以確保利潤不變薄,但無論是哪一家廠商,對自己最有利的情況其實是「我降價,對方不降價」,這樣我就能在市場上攻城掠地,讓對方失守領土。因此,在「利字當頭」之下,往往會有一方很難遵守價格協議,選擇第一個降價搶客人,終至兩敗俱傷。


從結果來看,降價策略固然頗為不智,但是從囚犯困境賽局的角度來看,卻是不得不然的選擇,因為在商場上「永遠不能相信你的敵人」。


永遠不能相信你的敵人

2005年10月間,國內兩大供油商中油與台塑石化,展開了史無前例的激烈交鋒。對一般人而言,這是個新聞話題,也是攸關加一次油要多少錢的民生議題,但是對兩家公司而言,這可是一場鬥智的競價賽局。


早在2005年8月,國際油價就蠢蠢欲動,台塑石化為反映原油成本,宣布批售油價每公升調漲2.4元,漲幅創歷年最高,當時中油也擬定跟漲,卻遭主管機關阻止(寡占廠商聯合哄抬價格是違法的),結果台塑石化獨漲,油品市占率一下子掉了17%。


眼看消費者哪裡便宜、哪裡加油,亟欲扳回一成的台塑,看準了油價成本接下來將會下滑到每桶55~60美元間,於是便在10月24日上午10點宣布批售油價每公升調降1元,反倒比中油便宜了0.4元。


不甘被台塑搶走市場,中油在獲悉之後便緊急召開會議,當天中午12點就宣布跟進,每公升調降0.6元,還特別強調「每公升比台塑便宜0.2元」。


眼看降價策略在短短兩小時後,立刻遭對手反制,台塑隨即宣布油價再降0.4元,又比中油便宜了0.2元。而「殺紅了眼」的中油,當天下午又再降價0.2元,硬是把售價拉平。


這波商戰來得又快又猛,油價「一日四變」,直到雙方價格扯平才罷休。顯而易見,這是個中油與台塑雙輸的局面,最終的贏家是消費者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iceway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